>
院长信箱
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  预约挂号

  • 官方视频号

    关注我们

  • 官方抖音号

    健康科普

首页>>精神卫生>>健康科普

健康科普

人为什么会得“精神病”

发布时间:2021-04-17 阅读次数: 分享到:

  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躯体疾病,目前还没有哪一种仪器或检查手段能够确诊。几乎所有精神疾病都是基于临床症状,排除其他疾病后作出诊断。因此,有许多患者及家属会有这样的疑问“病人的各项检查都是正常的,为什么会得‘精神病’”。

  那么,“精神病”的病因到底是什么,不同种类的“精神病”,病因会一样吗?现就目前医学界对精神疾病病因学的认识,作简要介绍。

  对中枢神经介质的认识。许多研究和调查发现包括精神分裂症、抑郁症在内,几乎所有精神疾病都发现中枢神经介质的紊乱,涉及多巴胺、五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、谷氨酸、γ-氨基丁酸、乙酰胆碱等等多种类。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机理都是基于对中枢神经介质的调节。中枢神经介质紊乱发生的原因,目前还不清楚。

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认识。阿尔茨海默病(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)患者的大脑广泛性萎缩,颞叶、顶叶、前额叶最明显。血管性痴呆、弥漫性硬化症所致精神障碍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精神障碍、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等等,均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。

  躯体疾病的影响。在内分泌、营养、代谢、血液等系统疾病过程中,由于影响脑功能,而产生精神障碍。患者对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反应,与疾病产生的生物因素共同作用,导致精神症状的发生。大部分病例,上述两种因素往往很难区分。

  精神疾病的遗传学基础。精神疾病有家族聚集倾向。除了与遗传有关外,教养传递、致病的行为、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,通过学习或模仿在家庭中由上一代延续到下一代,或由于家庭成员暴露于共同的环境因素增加发病风险。和许多疾病一样,大部分精神疾病为多基因遗传疾病。也有少数与精神科密切相关的疾病是单基因遗传,如亨廷顿病、肝豆状核变性等。另外,近亲婚配时,子女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。

  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卫生。良性应激可使人心情愉悦,增强动力,促进生长发育。不良应激多指较严重的、延续和失去控制的应激状态,若不及时处理,可导致机体出现生理功能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损伤,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。生活中各种重要事件均可视为应激源,但对应激的反应,明显受到个人特点(人格特点、文化素质、既往经验等)的影响,差异很大。文化由人的观念、激情和意志所创造。文化蕴含并折射出社会团体或民族的心理特征,个人的内心世界明显受到特定文化影响而形成心理特质与行为模式。一些精神、心理症状的表现形式与其所属的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。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研究不断深入,与精神疾病的相互关系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。各种心理学理论学派对精神疾病的产生有不同的见解。如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动力及早期的成长经历;行为学派认为异常行为是一种足习得的反应类型;认知理论更强调“不恰当的预期”;等等。

  精神活性物质及非成瘾性物质与精神卫生。这一点,已渐被医务人员及非医务工作者所重视。以酒精为例,世界卫生组织(WHO)2004年指出,酒精的有害性使用在全球都是对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。同时,与酒精相关的社会损害也急剧上升(如酒驾酿车祸等)。中国酒精相关精神神经障碍的发生率与识别率相距甚远,应当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宣传。酒精相关精神神经障碍主要包括急性酒精中毒、酒精戒断症状、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等。

  精神疾病的产生不可能是某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,即便就某个病人,医生也不可能完全解释他的发病原因。